第236章 送别楚王


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,王浩和熊轸的会见或许将成为历史的一个转折点,对楚、越、吴等三国的格局产生微妙的影响。

  第二天早上,初夏的旭日刚刚升起不久,温暖的阳光就洒遍了会稽城的西门。王浩早早地就来到这里等待着什么。他站在那里,神情凝重,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。

  这时一阵微风吹到王浩的脸颊,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。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周围的一切。

  楚昭王和子闾身着便装,神情肃穆庄。他们站得笔直挺拔,如同两座坚不可摧的山峰,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气息。

  他们与王浩相互对视着,目光交汇之处,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涌动。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谊,无需言语,便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。

  在临行之前,楚昭王紧紧握住王浩的手,用力握了握,似乎想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传递给他。他的眼神充满了恳切之意,声音低沉而有力:“子越,经此一别,吾二人不知何时方可相见也。暇时,君可赴郢都游历一番,届时寡人定亲觞君,吾二人把酒言欢。”

  “谢大王抬爱,昔闻楚问鼎中原,小子早已向往之也。吾今有一诗且请大王品鉴一二,此诗权且赠予大王作留念也。”王浩拱拱手莞尔一笑道。

  “子越尽管道来,寡人洗耳恭听便是。”楚昭王摆摆手,满脸期待道。

  楚国风光赞不尽,楚江秋水照无边。

  楚山高耸入云霄,楚水浩荡连天间。

  楚国英雄豪气在,楚地文化贯古今。

  楚风楚韵醉人心,楚国精神永流传。

  “妙,善哉。此文堪称精妙绝伦,寥寥数字道尽吾大楚人物之壮美。不想君尚有此等才情,堪称文武兼备矣。”熊轸喜出望外道。

  “罢,送君千里终须一别,子越留步矣,勿忘来楚早赴吾二人之约也。”出了会稽西城门五里地,楚昭王叹息道。

  王浩用力地点了点头,表示欣然应允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次邀约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。他们相信,无论时间如何流转,距离如何遥远,这份情谊都将永恒不变。

  时光荏苒,分别的那一刻终究还是来临了。楚昭王与子闾步履沉重地登上马车,车轮开始转动,缓缓朝着远方驶去。昭王从车窗探出头不断地朝后观望,王浩则摆手告别。

  王浩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原地,默默地凝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,心中泛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惆怅之情。

  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几辆渐行渐远的马车,仿佛要将这最后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心底。风吹动着他的衣袂,却无法吹走那份离别的忧愁。他知道也许此生再难相见,但他仍然希望熊轸、子闾他们能够一路平安,顺利到达目的地。

  王浩的心情如同那片被夕阳染成金黄色的天空一般,带着淡淡的忧伤。他想起了那天楚昭王被王霸劫持的情景,不由摇头哑然失笑。

  “这家伙身为一国之君不在自己的楚国好好待着,却跑到这穷乡僻壤来泡小爷的老婆,害得我险些头戴青青大草原成为'绿毛龟'。末了,还得本少舍命相救,这叫个什么事嘛,这买卖老子可太亏了。”王浩望着西北方向暗自腹诽道。

  在未来的日子里,王浩或许会时常想起今天的别离场景,想起那个遥远的背影。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相遇和分离的旅程,每一次的分别都是成长的一部分。

  西门外,微风轻轻吹过,吹拂着王浩的衣角,让它们随风飘动起来。他站在那里,静静地望着远方,目光始终追随着那辆渐行渐远的马车。直到马车最终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,他才缓缓收回视线,但心中的那份期待却愈发强烈。

  “楚国郢都,应该是春秋末期的第一大都会了吧,与晋国曲沃,齐国临淄等相比也并不逊色。还真是期待啊,这样的当世'巨无霸'是何等的车水马龙、簇锦团花啊。”想到后世的黄鹤楼、岳阳楼,还有传闻中蛾眉细腰的楚国美女,王浩的内心不由得有些蠢蠢欲动。

  王浩期待着能够早日抵达楚国郢都,与楚昭王再次相见。他想象着两人见面时的情景,彼此会用微笑和热情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。

  随着马车消失在视线的尽头,王浩轻轻叹了口气,转身离开这个充满离别气息的地方。于未来,王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。他相信通过这次会晤,

  在这个美好的憧憬中,王浩转身回到骖车上,继续为即将到来的旅程做准备。他知道前方还有许多挑战等待着他,但他毫不畏惧。

  在会稽王宫的大牢里,光线昏暗,弥漫着潮湿和腐朽的气息。太子勾践面容憔悴,头发蓬乱,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愤怒。

  他蜷缩在角落里,身上的囚衣破旧不堪,与往日的尊贵形象形成鲜明对比。他对父亲允常的无情感到痛心和愤怒,心中充满了被背叛的痛苦。

  “父王兮,汝待吾薄情如斯,吾勾践岂会如此轻易令尔如意乎?本太子誓欲亲手夺回本属吾之王座也。”勾践的双手攥得指节发白。

  他是个野心极度膨胀的人,往好听了说就是有上进心。对于允常的感情自然也极为复杂、纠结,父子之情自然有,但也怨恨老头子的无情。他自问监国期间,兢兢业业,呕心沥血,没有半点对不住越国。

  然而,老头却宁愿把他关进大牢,却让一个十岁的毛孩子继位。这对他来说,就是赤裸裸的羞辱,还不如一刀砍了他来得痛快了。

  然而,当他得知石买发动政变的消息时,他的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一丝庆幸在他心中萌生,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他翻身的机会,是他重新夺回权力的转折点。

  勾践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,他开始思考着应对的策略。他要紧握这个机会,利用石买的政变,逆境而上,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勇气。大牢里的寂静被他内心的盘算所打破,他暗暗发誓,一定要走出困境,重建自己的地位。

  “如今稽会小儿即将正式即位,君临越国,吾当速速伺机除此后患,为他日登位扫清障碍也。”勾践喃喃自语道。

  他很清楚朝中很多人还是传统立嫡立长的观念,比起稽会这个十岁乳臭未干的小儿,他年富力强、精力充沛,无疑更具优势。

  皓进、扶同就是他的铁杆支持者,他们一向以匡扶越国社稷为己任。勾践虽深陷囹圄,但并不影响他叫扶同来牢里和自己见上一面。


  (https://www.piaotian55.com/book/3357718/11110927.html)


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:www.piaotian55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piaotian55.com